“你知道荆楚是一物二名吗?蛇山上生长了近百年的‘牡荆’,在《诗经》里名叫‘楚’。”5月28日,20组武汉家庭和科普作家刘从康一起,登上蛇山公园,提前过了一个“涨知识”、爱武汉的儿童节。

科普作家刘从康教大家辨识牡荆。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摄
这20组5—13周岁的亲子家庭,由武商MALL·武广提前征集。当天一大早,二十组家庭在蛇山脚下集合,并按照《诗经》里的植物——采薇、梧桐、松柏、苍耳分为4队。刘从康告诉小朋友,《诗经》里面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在武汉就可以找到。
果然,一到蛇山上,刘从康一口气教大家认识了多种植物,如臭椿树,在诗经里叫“樗”。公园里常常见到的木槿花,在诗经里名叫“舜”,用来形容美貌,如“颜如舜华”。
在武汉可以寻找到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刘从康特别介绍了梓树,“对中国人非常重要,是中国的根”。梓树的明显特征是蒴果下垂,呈线型。梓树常与桑树连接在一起,出自《诗经·小雅.小牟》“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其含义指对待自己的家乡要怀有崇敬的心理。
他特别强调牡荆,是楚文化的根。牡荆在《诗经》里名“楚”,出自“扬之水,不流束楚。”《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其后,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讲完荆楚与植物的渊源,刘从康教大家如何辨认牡荆,一是树叶为掌状,每片树叶又有五个小叶,小叶里,三个有叶柄,两个没有。二是牡荆花序长在树枝的顶端,花序呈圆锥形,花开的时候,蜜蜂就会来采酿,成为荆蜜。
近两个小时的“六一”自然课让小朋友们过得非常开心。7岁的小君最大的收获是知道湖北别称“荆楚”,原来与牡荆这种植物相关,让他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
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
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 发便民信息请上
武汉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