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档案”——武汉谱就兰台新篇

武汉通2024-06-20  53

         歌声飞扬,音符跳动,用音乐档案串联起祖国和武汉的百年波澜壮阔……在以“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为主题的第17个国际档案日来临前,一堂档案与艺术相结合的新颖“思政课”,6月6日于武汉大学爱平音乐厅上演。

        在这堂武汉市档案馆联合武汉大学、武汉市文联打造的“音乐兰台 筑梦珞珈”的兰台大讲堂红色经典大思政课期间,市档案馆还接收了2023年度“武汉音乐地图”10首原创优秀歌曲音视频,这也是该馆首次入藏专题音乐音视频档案。

        江岸区后湖大道怡和路59号,武汉市档案馆新馆灰白色的建筑形似档案卷宗层层叠加、千张万卷汇聚积累的宝库,寓意“卷宗铸库,史册生辉”。作为武汉市保管和利用国家档案资源、留存城市记忆的唯一市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筹建于1959年,1964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2019年10月15日新馆开馆,截至2023年底,馆藏档案全宗(立档单位)有511个,纸质档案总量达到91.6万卷。

        历经千年演变,“兰台”成为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而走过一个甲子,武汉市档案馆始终忠实记录武汉锐意进取的历史足迹,并以更便捷、更生动、更亲切的形式,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庄严职责。

档案“会呼吸” 解市民“退休工龄”之急

        国家档案馆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档案,并同时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我到了退休年龄,但人事档案少了份材料,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这可怎么办?”一名女士行色匆匆地来到武汉市档案馆。原来,她人事档案中缺少一份从武汉市建材局调动到某高校的商调函,无法证明其连续的工龄,导致不能成功按实际工作年限退休。查询利用部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她参加工作的经历和细节,翻阅了建材局移交过来的档案,经过一页一页仔细翻找,最终从1985年的183张干部介绍信中找到了该女士的名字,证明了她的工龄。

          这样皆大欢喜的事件,隔三岔五就会在武汉市档案馆上演。

          一份档案,一段记忆,一段传承,丰富馆藏是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实施,则为社会开启了档案开放利用的大门。目前,武汉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以纸质载体为主,穿越历史时空350年,是武汉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还包括录音、录像、影片、照片、光盘等其他载体的档案,记录了武汉在城市治理建设、工业发展、农业农村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大事小情。馆藏时间最早的历史档案是一份立于清康熙甲寅年(1674年)的契约。

          时至今日,武汉市档案馆已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查找原始资料的“根据地”,为编史修志、学术研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近年来,社会各界查询利用的需求持续增加,2023年,武汉市档案馆接待的查档者首次突破6000人次。

         武汉市档案馆3楼查阅大厅内,笔者在电脑上通过馆内局域网登录网上查阅大厅,注册后将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按提示搜索档案的关键词,快速查找到已开放档案的详细内容,不用费时费力翻找实体档案……这是武汉市档案馆随处可见的查档便利化场景。

档案“带温度” 异地查询让群众少跑腿

       “我要在武汉光谷买房,需要证明名下房产情况,听说武汉市档案馆可以跨馆查询,就过来试试,没想到一下子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一位男性查档者想要找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办理的离婚协议书,上面有自己离婚时房产、财产的具体分割情况,以作为无房户买房的依据。

         了解情况后,查询利用部工作人员马上致电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馆寻求帮助,很快得到回复。“在查档大厅等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拿到了离婚协议书,当天下午就可以到光谷买房了,省了去外地办理的车费不说更节约了时间。”异地跨馆查档,令这名“新武汉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聚焦民生档案跨馆异地利用服务,武汉市档案馆已先后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广州市、大连市、成都市、深圳市等地档案馆签订合作协议书,建立馆藏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工作机制,让外地的查档者在本地也能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民生档案。2023年3月,武汉市档案馆与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档案馆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建立起武汉都市圈城市(武鄂黄黄)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机制,实现近10万卷档案资源目录异地可查。

         查询利用部工作人员介绍,为更大地发挥档案的价值,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武汉市档案馆先后接入了“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并在武汉政务平台、市档案馆官网开设了查档咨询、网上展厅等服务专栏。各地档案馆可通过网上平台帮助查档者跨馆查阅部分民生档案目录,查档者也可通过平台上传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申请查档,避免“白跑路”。同时,将查档办理时间缩短为一个工作日,为广大查档者带来更多便利。

档案“有智慧” 兰台之家体现科技感

        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武汉市档案馆,为档案安全保管保护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其中,档案的“家”——库房,占据了主楼一半的楼层,面积达2.5万平方米,实体档案都存放其中。

         笔者跟随整理编目部工作人员进入其中一个库房,清凉的空气迎面而来。墙上有一个环境数据显示器,温度常年控制在14℃—24℃,湿度保持在45%至60%之间,通过控制适宜的温湿度来延长档案寿命。一排排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智能密集架就在眼前,工作人员轻点柜架侧面的电子控制面板,一排密集柜缓缓移动、打开,露出排列整齐的档案资料。档案盒的侧面标注着盒内档案的年份、形成单位等信息,按年份依次排列,略带发黄的纸上记录着过往的故事,印刻下时间的痕迹。

         除了在库房内实现智能操作,实体档案的库房管理还有“中央控制室”——智慧档案馆综合管控平台。笔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平台包含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净化消毒灭菌控制系统、网络云平台云节点、智能密集架管理系统等智慧功能。档案管理人员不需要进入库房,就可以通过系统对库房进行实时监测和主动监管,智能设备对库房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PM2.5等环境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智能控制空调、温湿度一体机、消毒机和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自动工作。据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实现库房24小时恒温恒湿,遇到烟雾、水情及人员出入库等情况,可自动报警,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档案“跨时光” 持续丰富江城记忆库

         馆藏档案都来自哪里呢?据介绍,除了管辖范围内档案的常规移交,武汉市档案馆也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领域,探索搭建武汉市整体记忆框架,通过数据收集、实体收集等持续丰富武汉城市记忆库。近年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第三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武汉马拉松赛以及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等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的档案陆续进馆,记录留存武汉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历史。同时,加大民生档案和专业档案的接收力度,馆藏公证、养老保险、劳动仲裁、退役军人安置、伤残抚恤、工伤鉴定、婚姻登记等专业档案占馆藏档案的四成以上。今年,武汉市档案馆还计划全面启动武汉老字号视频建档工作,通过视频影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武汉老字号进行全面、真实、系统、有价值地抢救性记录建档。

         一份份档案进入武汉市档案馆后,会走过哪些流程才能最终“面世”?据介绍,每一份实体档案到达这里都需要消毒保护、入库上架等诸多流程,一环扣一环。

         不能让档案“躺在库房睡大觉”,开放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整理编目部工作人员介绍,武汉市档案馆已先后进行了7次档案开放鉴定,今年正在开展第8次。每一份档案的开放都需经过武汉市档案馆会同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共同参与的四级开放审核。截至目前,该馆共完成对30.7万卷档案的开放审核工作,对公众开放档案24.7万卷,其中,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历史档案)全部完成鉴定,开放率超过92%。

         根据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由原来的30年缩短为25年。武汉市档案馆正加快完成馆藏满25年档案的开放鉴定工作,推动形成馆藏档案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

数字时代“活档案” 与城市一同进化

         档案馆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运行维护数字档案馆,为不同网络环境中的档案数字资源的收集、长期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以前查档案要一卷卷翻案卷,现在直接在电脑上登录系统,检索关键字就能找到,效率越来越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给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武汉市档案馆正有序推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信息化工作部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武汉市档案馆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扎实开展“存量数字化”,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同时,探索开展“增量电子化”,规范接收电子档案进馆。

         瞄准建成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馆的既定目标,武汉市档案馆正着力推进“武汉市级一体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据透露,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的模式,基于政务外网信创环境建成的“武汉市级一体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将实现馆室一体化、档案综合服务、档案数据治理、数据决策分析等丰富功能。“通过这个信息化平台既可以避免各立档单位对档案系统的重复投资建设,又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建设标准不统一、档案数据不规范、业务流程不连续等问题。最大限度汇聚整合档案资源,还能提升数据共建共享能力,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分阶段分年度分批次逐步开放给市直各立档单位使用。届时,有望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协同查档、电子出证、智能利用等更多功能,帮助城市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给立档单位和人民群众带来更智能、更便捷、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武汉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随着时光流转,兰台人已不再是旧时“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模样,他们既是兰台耕耘者、城市记忆守护者,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文化传承人、信息传播者、数据管理者。下一步,武汉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快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资源库变成智慧库,用馆藏档案讲好武汉故事、中国故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知识,传播档案文化,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第七条

○文化出圈——

向市民讲好武汉新故事

        随着开放利用的范围逐步扩大,档案馆离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逐渐成为更加受欢迎的公共文化地标。

        6月6日举行的“音乐兰台 筑梦珞珈”兰台大讲堂红色经典大思政课,为2024年武汉市档案馆举行的兰台大讲堂特别活动。2020年起,该馆适应新时代传播趋势,深挖馆藏资源,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举办了湖北省第一个档案公开课堂——兰台大讲堂,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相结合的宣教新形式,展示档案记载,关照当下发展,每季度推出一期。从由武汉本地知名艺术家讲解武汉方言和汉剧,到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等主题扩大档案文化宣传,再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改变生活”主题开讲,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回看此前进行的兰台大讲堂,每一场都人气火爆,在用档案资源讲述党史故事、传播武汉精神、展示武汉形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兰台大讲堂继续聚焦本地文化,以“档案文化自信”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助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和国家长江文化建设。3月28日举行的2024年度“兰台大讲堂”第1期档案公开课邀请到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主讲,聚焦戏曲“大码头”,传承优秀地方戏曲文化。

        武汉市档案馆致力于向社会推出参与面更广、展示空间更大、活动内容更丰富的档案文化活动,重点打造主题展览、公开课、宣传片、精品著作等,增强档案的趣味性、文化味,吸引更多人走进档案馆、认识档案、亲近档案。同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与国防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近五年累计接待社会公众参观学习约43.6万人次,被命名为武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现地教学基地。

        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负责人说:“市档案馆馆藏有很多反映武汉历史、城市发展的档案资源,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激活档案资料蕴含的史实和真理力量。”

○活化利用——

尘封记录结出新成果

        近年来,武汉市档案馆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注重把“死档案”变为“活教材”,相继依托馆藏书画档案,汇编成《繁花似锦——武汉市档案馆馆藏书画档案精选》;编纂出版目前全国档案部门首部公开出版的高校历史档案资料汇编《江汉炳灵——武汉高校档案概览(1912—1949)》,诠释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驱动战略的历史必然性;采取读档的方式,编纂《灿若晨星:武汉革命烈士小传》……一项项编研成果实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在武汉市档案馆征集编研部,笔者见到了正在编辑的《烽火家书——抗战时期李国伟亲友书信选》,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记录下中国民族工业史上著名的荣氏企业集团汉口申福新总管理处高管李国伟等先辈的创业足迹,珍贵的原始档案见证了前人实业救国的艰辛,彰显家国情怀。

        突出档案史料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武汉市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和场地优势举办主题多样的档案展览,通过档案记录和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通过固定陈列展、专题展、网上展等各种形式,积极服务各级机关党性教育和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特别是在新馆的各主题展览中,观众能沉浸式体验武汉城市发展历程档案、珍藏特色实物档案等。“武汉百年瞬间”主题展览、“武汉湿地与鸟类照片档案展”等展览吸引了一拨拨观众。

        今年,武汉市档案馆将携珍贵档案亮相“江河奔腾 红色浪潮”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江黄河流域档案宣传系列活动,与22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一道,唱响“江河奔腾”大合唱。此次活动汇集展示长江黄河流域档案馆馆藏档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撰文:叶飞艳  宋晓丹  覃斌  曾曌  龚敏  许伟听  马昕冉)

【编辑:杨永慧】

特别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网站,所有留言板数据均由武汉城市留言板提供,数据如有出入敬请谅解,如内容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扫下面武汉通二维码直接添加客服!